1976年9月9日,毛泽东主席因病去世,这位伟大的领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。
医生在手术室抢救了几个小时,出来后,对外界说了个让人特别难过的消息。
听到这个坏消息,叶剑英差点摔倒,赶忙扶住墙,心口一阵阵地疼。
可他清楚,现在自己可不能就这么一蹶不振。那股不安分的势力正瞅准国丧这个时机,想要趁机发难,已经蠢蠢欲动了。
既然冲突躲不过,为了国家的和平还有老百姓的安全,他们就决定先下手。
杨成武胸脯一拍,向叶帅保证说:“叶帅别担心,他们一个兵一个卒都调不动。”
实际上,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毛主席身体状况就越来越差了。
战争时期,他就为战事操劳,四处奔波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工作更是不分昼夜。久而久之,养成了在桌前忙到深夜,天亮了才稍微休息一下的作息习惯。
很多人都去劝过,周总理更是每次都很恳切地劝。可主席一心想着国家建设,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一直拼命工作,根本顾不上休息。
1976年秋,尽管有医生时常调养,但或许是老战友一个接一个离世,给毛主席带来沉重打击,他还是住进了医院。
毛主席住进满是消毒水味的病房后,仍一心想着工作。他让秘书每天一早把要看的文件送来,还坚持自己亲自批复。
之后状况越来越糟,他的五脏六腑都受了挺严重的伤。没办法,医生只能在他身上插仪器和管子。不少尊敬主席的护士,都不忍心看这一幕。可他还是一副平静的模样,还反过来安慰大家。
他感觉有些管子没太大影响,就是看文件不太方便。手上扎着针,一握手或者拿笔,血就会回流。
这时候就得靠身边人帮忙。后来秘书送文件后,就没走,每份文件先念给主席听。主席口述回复内容,秘书记录下来,再让警卫发给各部门执行。
9月8日上午,主席身体状况很差,已经没法起身。秘书像往常一样送来文件,主席眼神清楚,能盯着文件袋,可胳膊却没力气抬起来翻看和批示。
身边的人忍不住劝:“主席,您安心休养,先别看了。”
毛主席非要秘书把东西拿过来,然后让秘书一字一句读给他听。
主席一直都没停下工作,哪怕再次昏迷过去,医生赶忙进来忙着调试仪器、检测心率,他依旧如此。
实际上,他心里藏着事儿,没法释怀。
他这一病,好多事都得变。要是没点安排和防备,说不定会出多少乱子。
等他再次醒来,瞅瞅守在旁边的人,尽管早就累得不行,可还是瞪大着眼,一点儿都不敢松懈。
他在等人来。
深夜时分,走廊里全是警卫。医护人员都紧张地等着,大气都不敢出。这时,有人猛地推开门,带着一身凉气,走到了床前。
来人把帽子摘了,伸手紧紧握住主席那枯瘦的手,眼泪默默流了下来,声音沙哑地喊:“主席,我来了。”
这人便是叶剑英,他突然接到通知,说主席要见他。叶剑英心急火燎,一路赶忙,身上满是汗水。
见叶剑英来了,主席心里那块一直悬着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。他张嘴想开口,试了好几回,却发觉说不出啥声音。
“主席,您要是有啥要交代的,写我这儿!”叶剑英说着,伸手递过去,掌心朝上,手心里满是老茧。
病房里人不少,不太方便说话。主席没写字,只在他掌心看似随意划拉两下。叶帅跟主席是几十年的老战友了,一下子就明白啥意思,赶忙俯下身,点头应道:“您放心,有我呢。”
听到这句承诺,主席终于放松下来,疲惫地闭上了眼睛。
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,毛主席逝世了。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,亲手缔造了新中国,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伟大领袖。
这消息经媒体快速在国内外传开,全国上下都悲痛万分。好多地方的群众自发搞起悼念活动。毛主席下葬那天,北京城的老百姓差不多都挤到道路两旁,就想送主席最后一程。
今年年初起,先是周恩来总理离世,接着朱德总司令也走了,如今毛主席也……像叶剑英、聂荣臻等老革命家,身心遭受巨大打击,还有好几位老领导也因此病倒。一时间,局势变得越发混乱、紧张。
医生从手术室出来,宣告抢救没成功。叶剑英难过得大哭,几乎站立不稳,晃了两步,靠着墙面才勉强站住。
他心里疼得一阵一阵的。可他清楚,就当下这情形,自己压根不能倒下。主席、国家还有人民,都有重要任务等着他去做呢。
当时,北京被阴霾笼罩着。主席病逝后,“四人帮”打算趁机捣乱。叶帅得知消息,就和聂荣臻商量。觉得既然这事躲不过,不如先下手为强。
当时形势紧迫,必须得行动了。叶剑英、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时都住在西山附近。有一回,他开完会回来,天有点晚了,恍惚瞧见门口路边有个熟悉的身影一晃就不见了。
他扭头问司机:“那是谁?”
司机顺着车灯亮光看过去,仔细辨认了半天,然后说:“是王洪文。”
叶剑英听后,先是愣了一下,接着明白地点了点头。
叶帅那可是出了名的看似大大咧咧,实则心细如发,而且是非判断特别清楚,反侦查能力更是超厉害。当年毛主席就曾高度称赞他,说“诸葛一生难谨慎,吕端大事不糊涂”。
知道人家都追到家门口了,他悄悄找了几个新住处。接着,瞅准时机让人给同在西山的聂帅传信,决定来个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。
可那些人非要监视叶帅。叶帅刚搬到新地方,没多久,附近就出现像便衣的人。还有人打着各种旗号,和叶帅家人套近乎,找机会搭话,这让叶帅烦透了。
一天,秘书上门来。那些人盯着他,像盘查犯人似的,让他浑身不自在。进了房间,他还觉得隔墙好像有耳朵在偷听。秘书跟叶帅讲,这样下去不是办法。叶帅也很认同他的看法。
他铁了心要跟那些人抗争到底,吩咐秘书:“你找人帮我多找几个能住的地儿,我准备一晚上搬三次家!”
秘书一脸惊讶,问道:“要搬三次?”
叶帅苦中作乐,拍了拍手说:“狡兔有三窟呢!”
秘书离开后,他赶忙吩咐家人赶紧收拾行李,别带那些笨重物件,只拿轻便的就行。
咱们要搞突袭,得轻装上阵,行李都打包好,这会儿就别再打开了。
一切准备好后,叶帅当晚就带着家人赶紧离开了。
守在门口那人察觉到情况不对,便偷偷跟了上去。等叶家人在新住处安顿好,他们就没了戒心,觉得这不过是又一次像以前那样,只是普通的搬家罢了。
正当他们寻思找个地儿歇会儿时,叶家的人却又突然撤离。有部分负责盯梢的人没反应过来,就这么一愣神的工夫,叶家那些人就没影了。
一晚上的时间里,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了三次。到第二天一大早,状况终于稳定下来,这时候,跟着来盯梢的人已经没剩几个。
后来又陆续补了些人,可他们怕惹恼叶帅,担心叶帅再这么来一回,就只敢在远处守着,不敢靠太近。
这样的话,平常过日子倒没什么。但要和聂帅互相传递消息,就有点麻烦,得找个知根知底的人来当“联络员”。
他正为这节骨眼儿该信谁、能找谁帮忙发愁呢,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了。
聂荣臻听闻叶剑英“狡兔三窟”这事,专门把杨成武找来,打听具体情况。
叶帅赶忙把人迎进屋里,没等杨成武说话,就把收音机音量调得很大。杨成武毫无防备,被这声音吓了一跳。随后,叶帅把他按在沙发上,往他手里塞了一张纸和一支笔。
他下意识抬头准备发问,张嘴瞬间意识到叶帅大概听不见。就见叶帅低下头,写了“写在纸上,阅后即焚”这八个字,随后递给他。杨成武这下懂了,朝对面佩服地点点头。
两人在收音机咿咿呀呀的歌声里,相互交流了看法。
聂帅察觉到事情严重,觉得得先下手为强。毕竟这事牵扯这么多人,得想法子把影响压到最小。
咱先动手,就能掌握主动,也能把控影响。要是等对方忍不住先行动,咱可就被动了。
另外,聂帅让杨成武再补充一点,说华国锋是国家副主席,动手前得征得他同意。
叶帅不停点头,他想法跟大家一样。从当下形势说,尽管局势艰难,但还没彻底失控。只要军队稳定,他们这些老同志,肯定能稳住局面。
两人先简单交流想法。之后叶剑英去找华国锋商量。这边聂荣臻在暗中、杨成武在明处,安抚军队。他们就等两边时机一到,马上行动。
杨成武心里装着消息,推开门出去。这时,房间里就只留了一层薄薄的纸灰,其他啥痕迹都没有。
从那以后,杨成武成了两位元帅沟通的纽带。当时叶剑英对外宣称生病,杨成武便借着探望的名义,经常前去拜访。
就在那些眼线的注视下,一场拯救危局的行动在暗暗筹备。
叶剑英专门去找华国锋,很快就得到华国锋的认可和支持,接着马上安排人紧张地筹备行动。
那会儿,他最忧心的就是军队的态度。他跟杨成武讲过好多回:“只要军队能稳住,就不会有大麻烦。”
杨成武胸脯一拍,连连保证:“您别担心,我会亲自守着,他们甭想调走一兵一卒。”
杨成武说话算话。在主持总参谋部日常会议时,他讲:“当下处于非常战备时期。不管哪个单位、哪个地区,要是想动用一个班或者一个排,而且还得离开营区或驻地,那就必须经过总参批准。要是动用一个连,就得报给中央军委批准。另外,绝不能执行职责以外的任何任务。这条规定必须再强调,而且得严格执行,不遵守的话就按军法处理。”
行动前,叶帅心里不踏实。杨成武来家里报信,叶帅又嘱咐他:“你得守在红机子旁边,把三总部、陆空军还有海边防都掌控好。只要军队稳得住,就没啥可担心的。”
杨成武多次保证,他战功赫赫。长征、抗战、解放战争,还有抗美援朝,他都经历过。这上将军衔,那可是他在枪林弹雨里拼命得来的。他还击毙过日本中将,创下八路军击毙日军最高军衔将领的纪录。
有个厉害得很的猛人,就静静地守在红机子跟前。不光军队不敢轻举妄动,旁人瞧见他这架势,心里害怕,都不敢靠近。
1976年10月6日,几位元帅和一帮老革命家精心筹划。行动顺利完成,事情尘埃落定,中国自此开启全新阶段。
这次行动里,杨成武功劳很大,又一次显示出他作为革命军人,不惧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本事。
大象配资-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皆-线上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