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前面:
非职业博主,闲时记趣事、评时事,不定时更。本篇话题敏感,宗教人士慎入,不喜轻喷。
①
这两天,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的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,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。
7月27日,一封在网上流传的“警情通报”被警方迅速证伪,但紧接着少林寺管理处就发布了正式通报,指出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,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,并育有私生子。
28日,中国佛教协会也发布公告,将释永信的戒牒予以注销。
这一系列操作,让人不禁唏嘘不已。
②
关于释永信的是是非非,诸如一众情人私生子的作风问题、涉嫌资产转移海外的经济疑云以及擅自访问梵蒂冈的政治风波,网上已经有很多详细的分析和评论,在此不再赘述。
展开剩余74%不过,我在翻看整个事件的过程中,注意到一名网友的评论:
“怪不得历史上要多次灭佛。”
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,顺着这个话头翻查资料,发现少林寺的资本版图竟与1500年前的寺院经济如出一辙。
当我们透过“三武一宗灭佛”的棱镜看当下,宗教、资本与权力的三角博弈竟如此相似。
③
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那年(446年),在长安寺院发现了“酿酒器具与大量财物”。僧尼们不仅不用服兵役,还借着“功德箱”名义兼并了万亩良田。
太武帝看着空荡荡的军饷账本,大手一挥:“所有寺庙改成粮仓,和尚尼姑全回家生孩子。”
这场运动最狠的是“沙门无长少皆坑之”,但深层逻辑很简单——当宗教组织掌握巨额财富却游离于税收体系之外时,政权与宗教的矛盾便如干柴烈火。
④
北周武帝宇文邕更绝。574年,他召集僧道和朝臣开了场辩论会,当着众臣的面质问高僧:“你们说因果报应,那现在国库空虚,怎么不见佛祖送钱来?”
随后下的命令透着股算账的精明:“僧尼年龄不满五十的,全去服劳役;寺庙的铜佛像熔了铸钱,铁佛像改造成农具。”
那会儿佛教势力已经渗透到官场,连皇后都在宫里设佛堂,灭佛本质上是场权力清算。
⑤
到了唐武宗会昌五年(845年),全国寺院比州府还多。洛阳白马寺的和尚住着带泳池的别院,手里的庄园佃户比节度使还多。
武宗即位前就目睹父皇因崇佛导致国库空虚,所以灭佛诏书里写得明白:“天下僧尼不可胜数,皆仰衣食于民间,国家租赋何从而出?”
这场灭佛运动拆了4.6万座寺庙,让26万僧尼还俗,硬是把佛教从“经济特区”打回了精神寄托的本位。
⑥
后周世宗柴荣灭佛时,发现许多寺院“昼则讲经,夜则行盗”。某些高僧表面清修,实则操控地下钱庄。
955年,他规定:“每家只许留一个成年男子出家,寺庙必须有土地证明才能保留。”
甚至把佛像都分了三六九等——铜佛铁佛熔了铸钱,金佛银佛登记造册收归国有。
“朕灭佛,非不爱佛,乃爱百姓也。”
⑦
这四次灭佛有个共同点:
当宗教组织的财富积累与国家经济安全、跨境活动与政权稳定性、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威起了冲突,必然引发世俗政权的反制。
关于少林系资本的规模传言,有说万亿的,有说千亿的,但无论数字多少,一个事实明摆着:少林寺的商业版图早已超出宗教范畴。
更敏感的是梵蒂冈这层关系。
作为全球12个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之一,梵蒂冈一直想插手中国宗教事务,而我国坚持“独立自主自办宗教事业”原则,这是底线问题。释永信被传擅自接触梵蒂冈,触碰的正是这条红线。
北周武帝灭佛就明确提出“沙门必须礼敬王者”,说白了就是宗教不能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。
⑧
至于少林寺未来会走向何方,后周世宗早给了参考答案:
让佛像回到佛龛,让账本回到财政局,让晨钟暮鼓回到修行本身。
嵩山的夜风吹灭最后一盏烛火,我突然有一个预感:
宗教领域的反腐,这次只是刚刚敲了下晨钟。
发布于:山东省大象配资-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皆-线上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